去纽约旅游不可错过的五大人文景观
纽约是美国的代表,去到纽约旅游,除了欣赏自然风景之外,最不容错过的也许是在纽约的人文景观。下面就让福玛旅游的小编带您先来盘点一下,去纽约旅游最不可错过的五大人文景观吧!
人文景观之一:华尔街
位于华尔街上的纽约证券交易所(资料图片1)
总评:华尔街是纽约市曼哈顿区南部从百老汇路延伸到东河的一条大街道的名字,全长不过三分之一英里,宽仅11米,是英文“墙街”的音译。
街道狭窄而短,从百老汇到东河仅有7个街段。1792年荷兰殖民者为抵御英军侵犯而建筑一堵土墙,从东河一直筑到哈德逊河,后沿墙形成了一条街,因而得名Wall Street。后拆除了围墙,但“华尔街”的名字却保留了下来。美国摩根财阀、洛克菲勒石油大王和杜邦财团等开设的银行、保险、航运、铁路等公司的经理处集中在这里。著名的纽约证券交易所也在这里。
沿途景点:华尔街的铜牛雕像一直是美国资本主义最为重要的象征之一,也是外来游客必到的景点之一。与铜牛合影留念,并以抚摸铜牛的牛角来祈求好运。
历史:这里曾是美国大垄断组织和金融机构的所在地,集中了纽约证券交易所、美国证券交易所、投资银行、政府和市办的证券交易商、信托公司、联邦储备银行、各公用事业和保险公司的总部以及美国洛克菲勒、摩根等大财团开设的银行、保险、铁路、航运、采矿、制造业等大公司的总管理处,成为美国和世界的金融、证券交易的中心,一般常把华尔街作为垄断资本的代名词。垄断资本从这里支配着美国的政治、经济。华尔街成了美国垄断资本,金融和投资高度集中的象征。在其东北角矗立着古老国库的分库大楼(现为陈列馆),是在华盛顿发表就职演说的地点修建起来的。许多金融机构已经离开地理意义上的华尔街,搬迁到交通方便、视野开阔的曼哈顿中城区去了。华尔街附近挤满了古旧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道路也像蜘蛛网一样难以辨认,实在不太符合金融机构扩张业务的需求。“911”事件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华尔街周围的格局,有些机构干脆离开了纽约这座危险的城市,搬到了清静安全的新泽西。虽然,地理上的华尔街非常小,但在真正的意义上,华尔街是美国的资本市场乃至金融服务业的代名词。
文化:华尔街的铜牛雕像一直是美国资本主义最为重要的象征之一,也是外来游客必到的景点之一。这座铜牛塑像是由意大利艺术家狄摩迪卡设计的,铜牛身长近5米,重达6300公斤,无数前来观光的游客,都愿与铜牛合影留念,并以抚摸铜牛的牛角来祈求好运。 狄摩迪卡是在1987年纽约股市崩盘之后,有了创作的灵感。他说:“当我看到有人失去了一切,我感到非常难过,于是我开始为年轻的美国人创作一件美丽的艺术品。”为了筹资,他卖掉了家乡西西里祖传农场的一部分,总共筹得资金36万美元。 1989年的一个午夜,他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外将这座后来举世闻名的铜牛塑像竖立起来,宣称它是“美国人力量与勇气”的象征。由于狄摩迪卡无法取得许可,数日之后,铜牛于1989年12月20日被迁移到几条街之外的鲍林格林公园现址。
交通:乘坐地铁2、3线在【WallSt站】下车即可。
人文景观之二:自由女神像

矗立在纽约市哈德逊河口成为美国象征的自由女神像(资料图片2)
总评:人们熟悉的自由女神像(Statueof Liberty),正式名称是“自由照耀世界之神”,它是美国国家的纪念碑。也成为全世界民主自由的象征。她造型宏伟,令人瞩目。塑像拔地而起,她那未露笑容的嘴。她的脚下残留着许多打碎的脚镣。她的左手持一标有1776年7月4日的铭板,宣布自由的到来。由设计埃菲尔铁塔而闻名的法国土木工程师古斯塔夫·艾菲尔设计,法国出资建造,花了十年时间建成,象征两国友谊,建在自由岛(Liberty Island)上。1886年10月28日,美国克里夫兰总统主持揭幕。从那以后,凡进纽约港的船只都从那儿经过。据估计,数百万移民都从神像那42英尺(约12.8米)高的右臂下进入美国。自由女神像内部中空,可搭电梯直达神像头部。
文化:一个多世纪以来,耸立在自由岛上的自由女神铜像已成为美利坚民族和美法人民友谊的象征,永远表达着美国人民争取民主、向往自由的崇高理想。进入纽约港的船只上的乘客可以看见屹立的自由女神像高举自由火炬。对成千上万个来美国的移民来说,自由女神是摆脱旧世界的贫困和压迫的保证,自由女神像成了美国的象征。
创作起源:1834年巴托尔迪出生在法国的一个意大利人家庭。他从青年时代起就酷爱雕塑艺术,自由女神的形象很早就存在于他的心目中了。1851年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发动政变推翻第二共和国后的一天,一群坚定的共和党人在街头筑起防御工事,暮色苍茫时,一个年轻姑娘手持熊熊燃烧的火炬,跃过障碍物,高呼“前进”的口号向敌人冲去,波拿巴分子的枪声响了,姑娘倒在血泊中。巴托尔迪耳闻这一事实,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从此这位高擎火炬的勇敢姑娘就成为他心中自由的象征。
建筑:自由女神像高46米,加基座为93米,重达225吨(合49万磅),是金属铸造。铜像内部的钢铁支架由建筑师维雷勃杜克和后来建造巴黎埃菲尔铁塔闻名于世界的法国工程师居斯塔夫·埃菲尔设计制作。整座铜像以120吨的钢铁为骨架,80吨铜片为外皮,以30万只铆钉装配固定在支架上。女神像体内的螺旋形阶梯使游客能登上它的头部,这相当于攀登一幢12层高的楼房(由于过高,后来从基座开始安装了电梯方便游人上下)。
交通:可搭地铁1或9线至【South Ferry站】,或者在4、5线至【Bowling Green站】,亦可搭M1、M2在【炮台公园市站】下车。再乘渡船前往自由岛。
游览船时间: 9:15-16:30 每1小时一班(7,9月有每30分一班)。需要时间:单程15分(乘船港:纽约港)
人文景观之三:帝国大厦

战后成为美国经济复苏象征的帝国大厦(资料图片3)
总评:帝国大厦(英语:Empire State Building),是位于美国纽约市的一栋著名的摩天大楼,共有102层,由Shreeve, Lamb, and Harmon建筑公司设计,1930年动工,1931年落成,只用了410天,它的名字来源于纽约州的别称帝国州(Empire State),所以英文原意实际上是“纽约州大厦”,而“帝国州大厦”是以英文字面意思直接翻译之译法,但因此帝国大厦的译法已广泛流传,故沿用至今。
历史:18世纪后期此地曾经是一个农场;19世纪后期,这里曾经是社会名流经常光顾的华道夫-阿斯多里亚酒店。帝国大厦由Shreeve, Lamb, and Harmon建筑公司的设计师威廉·F·兰博负责建筑设计,在前人的基础上,他仅花了两周的时间便构成了建筑图纸。
在帝国大厦兴建之前克莱斯勒大厦是全球最高的建筑。1931年5月1日,帝国大厦正式落成,成为最高的建筑。但许多办公室在40年代之前一直空置,使它在早期被戏称为Empty State Building(空国大厦)。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处于大萧条时期,人民生活更加困苦,而华尔街的老板们却热衷于修建摩天大楼的竞赛。百万富翁拉斯科布为了显示自己的富有,决意修建一座世界最高的楼房。他找来著名的建筑师威廉·拉姆,问楼房能盖多高,拉姆沉思片刻后回答说:“1050英尺。”拉斯科布对这个高度很不满意,因为这仅仅比当时纽约新建成的克莱斯勒大厦高4英尺。于是,建筑师设法增加了一节200英尺高的圆塔,使帝国大厦的高度为1250英尺。这座摩天大楼只用了410天就建成,也可算是建筑史上的奇迹。
世界之最:帝国大厦拥有许多世界之最:在建筑史上创每周修建4层半楼的纪录;每天参加施工的人员高达4000人,全部工作量超过700万工时;共使用6万吨钢、1000万块砖、80公里长的电缆与电线、192公里长的管道;1600公里长的电话电缆;6500扇窗户;1860阶台阶;安装了73部电梯、电梯速度高达每分钟427米。帝国大厦占地面积为2.66公顷,当时全部造价4100万美元,后来的维修费用累计为6700万美元。
交通:可乘坐地铁1,2或3号线到达宾夕法尼亚车站,或者第六大道站台的B, D, F, N, Q, R出口。
从长岛或新泽西,搭乘铁路或新泽西的班车到达宾西法尼亚车站,仅距离两个街区。
从威彻斯特和北边更远点的位置,搭乘Metro North到Grand Central,然后转乘到时代广场,从时代广场乘地铁1,2,3号线到宾西站,向东走两个街区到达帝国大厦。
人文景观之四:纽约圣约翰大教堂

世界第三大教堂,美国主教制教会(圣公会)主教座堂(资料图片4)
总评:纽约圣约翰大教堂 ,是美国主教制教会(圣公会)主教座堂,也是世界第三大教堂,位于纽约曼哈顿第110 街和第113 街的阿姆斯特丹大道。
建造阶段:圣约翰大教堂的建造工作分三阶段
(1)1892~1911年,由海斯和拉法热设计,建筑风格为罗马式;
(2)1916~1941 年,主设计为克兰姆,建筑风格为哥特式;
(3)1945年至现在,继续完成剩余部分,右中厅旁的小教堂、西部塔楼、中厅和唱诗楼的屋顶等。
附属建筑:
(1)大教堂楼、主教公署楼,供主教、工作人员及教堂附设学校学生住宿和工作之用;
(2)教堂附设学校,原为培训唱诗班成员设立,自1972 年以来已改为面向社会招生的普通私立学校;
(3)宗教艺术博物馆。该堂现在向各民族、各种族的信徒开放。
交通:搭乘地铁1,B或C线到达位于110街区的大教堂公园大道站。
乘坐M4,M60或M104路公共汽车到达112街的大道站或者搭乘M11路到达112街的阿姆斯特丹大道。
人文景观之五:联合国大厦

位于纽约曼哈顿区东侧的联合国总部大楼(资料图片5)
总评:联合国总部大楼(亦称联合国大厦,英语:United Nations Headquarters)是联合国总部的所在地,在美国纽约市曼哈顿区的东侧,可以俯瞰东河。此大楼于1949年和1950年间兴建,土地购自于当时的纽约房地产家威廉·杰肯多夫(William Zeckendorf)。在此之前,洛克菲勒家族有意提供其在纽约州威斯特彻斯特郡Kykuit的土地,但因距离曼哈顿遥远,便而作罢。之后,纳尔逊·洛克菲勒便协助新的土地的购买,其父小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则捐助了850万美元协助兴建大楼。
虽然大楼位在纽约市,但其土地实际为国际领土,其西侧边界为第一大道,南侧为东42街,北侧为东48街,东侧为东河。2006年12月23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名为“基本建设总计划”的决议,决定拨款18.77亿美元来整修联合国总部大楼。
历史:联合国建筑群兴建于1947至1953年间。1946年选址时,美国J.小洛克菲勒出资购买纽约曼哈顿岛东河岸边大片街区相赠,经联合国大会决议接受,遂定址纽约。1947年成立由国际知名建筑师(包括中国梁思成教授)组成的设计委员会,设计总负责人为美国建筑师W.K.哈里森。大厦1947年动工,1953年建成(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早期板式高层建筑,1947~1953年建,W.K.哈里森等设计)。1961年拆除重建。
设计特色:由美国建筑师 Wallace Harrison 工作小组设计,约可分为几个重要部分,从参观入口进入后,右侧的大楼是联合国大楼 (General Assembly) ,后面那栋方正笔直得像火柴盒的大楼是秘书处大楼 (Secretariat Building) ,沿着东河滨的一排办公大厅是安全理事会 (Security Council) 、社会暨经济理事会 (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 Chamber) ,东河滨的人行步道很值得观赏,因为旁边有一座美丽的玫瑰园,约有 1,400 株玫瑰,都是会员国赠送的。
大厦占地7.2公顷。居中为大会堂,供联合国大会使用。设计时,会员国不多,按远期会员国80个和每会员国代表5人、顾问5人考虑,并加设特别观察员席和贵宾席300个,记者席320个,听众席1000个。大厅内墙为曲面,屋顶为悬索结构,上覆穹顶。南面为39层的联合国秘书处大楼,是早期板式高层建筑之一,也是最早采用玻璃幕墙的建筑。前后立面都采用铝合金框格的暗绿色吸热玻璃幕墙,钢框架挑出90厘米;两端山墙用白大理石贴面。大楼体形简洁,色彩明快,质感对比强烈。东河沿岸为一组五层会议楼建筑,分设各理事会大厅。临42号街的旧建筑曾作为联合国图书馆。
交通:在东曼哈顿区,乘地铁F train到第六大道的42街,然后走到第一大道,再拐弯到46街的入口处就可以看到联合国大厦。
相关文章:
DEWR001纽约一地深度5日
冬季特色游-纽约出发美东7天音乐盛宴豪华游
纽约餐厅推荐-体味地道美国美食
纽约购物指南

查询更多出国旅游线路和报价请登录北京美辰国际旅行社旗下福玛北美旅行网:http://www.ftourusa.com/或本社天猫专营店:bjmcgjlxs.tmall.com,进行咨询!也可直接拨打24小时免费服务热线:400-0045956
相关文章
————————————————————————————————————————————